崔巍大使在伊拉克《时代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伊建交65周年:交相辉映的文明古国》
2023-05-14 13:39


5月13日,驻伊拉克大使崔巍在伊《时代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伊建交65周年:交相辉映的文明古国》,全文如下:

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:“知识,虽远在中国,亦当求之”。中国同伊拉克、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,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。伊拉克西通欧洲和北非、东接中亚,历史上曾长期作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,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。

早在2000多年前,中阿两大民族就有了往来。陆上丝绸之路从汉代的都城长安出发,经中亚到达两河流域,再延伸至叙利亚、埃及等地。其后开辟的海上香料之路从广州、泉州、扬州、杭州、明州(今宁波)等城市出发,经马六甲海峡至霍尔木兹海峡,再至伊拉克、叙利亚、埃及等地。

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两条大动脉,中国的造纸术、火药、印刷术、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地区,并由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,促进了阿拉伯和欧洲等地文化技术发展进步。阿拉伯的天文、历法、医药、数学传播到中国,丰富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就。阿拉伯风格的建筑、服饰、绘画等也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。

唐代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期,也成为中阿历史交往的繁盛期,中国商品通过巴士拉港沿底格里斯河直抵巴格达,在中国首都长安,来自阿拉伯的商人络绎不绝。从651年至798年,阿拉伯派遣唐使达40次。唐代来华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著有《苏莱曼东游记》,描写“中国美丽,令人神往”,唐代旅行家杜环曾到过大食,记载了当地“土地所生,无物不有”的繁荣景象。宋代时,来华阿拉伯商人增多,在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有自己的聚居地,称蕃坊。元代时,中国航海家汪大渊先后抵达今天的埃及、沙特等多个阿拉伯国家,并到达了伊斯兰教圣地麦加。明代时,郑和多次下西洋,访问多个阿拉伯地区。2000多年穿越时空、跨越山海的交往,增进了中阿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,促进了亚洲大陆两端物资流通和文明交流,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,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
1958年中伊建交以来,两国人文交往稳步推进,2015年,中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开启了中伊友好新篇章,两国人文交往不断取得新成果。每年中国向伊拉克提供4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,一批批伊拉克优秀学子赴华留学。中伊之间政府、政党、媒体人员往来密切。2022年12月,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首届中国—阿拉伯国家峰会期间会见苏达尼总理,两国领导人就深化中伊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达成重要共识,为双边关系提供了强大战略引领。今年初,伊拉克首家HSK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在巴格达设立并成功举行汉语水平考试。

今年3月15日,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发表题为《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》的主旨讲话,提出全球文明倡议。习主席指出,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,不同文明包容共存、交流互鉴,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。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,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、文化交融、民心相通新局面,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、生机盎然。

中伊同为文明古国,在2000年的友好交往史中交相辉映。在新的征程上,中方愿同伊拉克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,增进文明交流互鉴,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,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,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;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,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


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馆
领保值班电话:00964-7901912315
签证咨询电话:00964-7700811360
使馆电子邮箱: chinaemb_iq@mfa.gov.cn
领事咨询邮箱:consulate_iq@mfa.gov.cn
经商处电子邮箱:iq@mofcom.gov.cn